整个 IO 过程的流程如下
正常我们IO写代码是这样的
byte[] b = new byte[4096];
while(( READ = inputStream.read(b))>=0) {
total = total + read;
// other code....
}
当执行到read()方法时,其实底层是发生了很多操作的:
①内核给磁盘控制器发命令说:我要读磁盘上的某某块磁盘块上的数据。
②在DMA的控制下,把磁盘上的数据读入到 内核缓冲区
③内核把数据从 内核 缓冲区复制到 用户 缓冲区。
这里的用 户缓冲区 就是我们写的代码中 new 的 byte[] 数组。
NIO
上述传统io中我们会有疑问是:为什么内核不直接把数据写入用户缓冲区。NIO就是这么做的,这样效率就高了,不用再用户缓存和内存缓存之间相互传输了.

io 传统模型和nio非直接内存

nio直接内存
看到这两张图是不是能够明白io和nio 的区别了???
当然,直接缓冲区也因为这种方式带来了一些缺点:
1、不安全
2、资源消耗比较大
3、当写入映射文件后,用户程序就不能够管理已经写入的数据了,其“分配”和“销毁”操作由操作系统决定(这里之前我以为是jvm虚拟机,,映射文件在直接内存,但是直接内存是用的本机内存(其实这里有点模糊,所以有其他见解一起交流哇))。
关于直接缓冲区与非直接缓冲区,官方API文档有如下简述:

代码示例:
/** * @Author : WJ * @Date : 2018/12/10/010 21:39 * <p> * 注释: 利用通道,基于“缓冲区”的方式进行文件复制 */ public class Test { /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非直接缓冲区方式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/ /** * * 效率较直接缓冲区方式“慢”,但相对“稳定”,对于IO操作不频繁以及IO连接时间不长的可以选用此方式。 */ @org.junit.Test public void test1() throws IOException { //建立流 FileInputStream inputStream = new FileInputStream("1.jpg"); FileOutputStream outputStream = new FileOutputStream("2.jpg"); //获取通道 FileChannel inChannel = inputStream.getChannel(); FileChannel outChannel = outputStream.getChannel(); //分配指定大小的“非直接缓冲区” ByteBuffer buf = ByteBuffer.allocate(1024); //将通道中的数据存入缓冲区中 while (inChannel.read(buf)!= -1){ //切换到读取数据的模式 buf.flip(); //将缓冲区中的数据写入缓冲区中 outChannel.write(buf); //清空缓冲区 buf.clear(); } //最后关闭流和缓冲区 outChannel. close (); inChannel.close(); outputStream.close(); inputStream.close(); } /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直接缓冲区方式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/ /** * * 通过“内存映射文件”方式复制数据 * * 此种方式效率会很快,但是有些不稳定,有的时候,文件已经读写完成了,但是程序依旧在执行中: * 这是因为当用户程序将数据写入内存映射文件中后,程序与数据就无关了,这个时候JVM的垃圾收集机制可能还没来得及回收用户程序 * 数据就已经读写完成了。 * * 适用于: 长时间进行IO连接操作,大量IO操作等情况。 * */ public void test2()throws IOException{ /** * 获取通道 * 这里有两个工具类:Paths 和 Standard open Option * * Paths 可以直接指定数据路径,也可多个字符串拼接路径 * * StandardOpenOption.READ:允许读 * StandardOpenOption.WRITE:允许写 * StandardOpenOption.CREATE:允许创建(如果存在那么覆盖) * StandardOpenOption.CREATE_NEW: 允许创建(如果存在则报错) */ FileChannel inChannel = FileChannel.open(Paths.get("1.jpg"),StandardOpenOption.READ); FileChannel outChannel = FileChannel.open(Paths.get("2.jpg"),StandardOpenOption.READ,StandardOpenOption.WRITE,StandardOpenOption.CREATE); //内存映射文件 MappedByteBuffer inMappedByteBuf = inChannel.map(FileChannel.MapMode.READ_ONLY ,0,inChannel.size()); MappedByteBuffer outMappedByteBuf = outChannel.map(FileChannel.MapMode.READ_WRITE ,0,inChannel.size()); //直接对缓冲区进行数据的读写操作 byte[] temp = new byte[inMappedByteBuf.limit()]; //读到内存映射文件中 inMappedByteBuf.get(temp); //写到物理磁盘中去 outMappedByteBuf.put(temp); } /** * 当然直接缓冲还有一种更为直接的使用方法 * * 情况与上相同 * */ public void test3() throws IOException{ //首先获取通道的方式不变 FileChannel inChannel = FileChannel.open(Paths.get("1.jpg"),StandardOpenOption.READ); FileChannel outChannel = FileChannel.open(Paths.get("2.jpg"),StandardOpenOption.READ,StandardOpenOption.WRITE,StandardOpenOption.CREATE); //读写数据 inChannel.transferTo(0,inChannel.size(),outChannel); //或者 outChannel.transferFrom(inChannel,0,inChannel.size()); /**上面两种没有什么区别:也就是从哪来,或者到哪去*/ //关闭通道 outChannel.close(); inChannel.close(); } }
阻塞IO模型
最传统的一种IO模型,即在读写数据过程中会发生阻塞现象。当用户 线程 发出IO请求之后,内核会去查看数据是否就绪,如果没有就绪就会等待数据就绪,而用户线程就会处于阻塞状态,用户线程交出CPU。当数据就绪之后,内核会将数据拷贝到用户线程,并返回结果给用户线程,用
户线程才解除block状态。典型的阻塞IO模型的例子为:data = socket .read();如果数据没有就绪,就会一直阻塞在read方法。
非阻塞IO模型
当用户线程发起一个read操作后,并不需要等待,而是马上就得到了一个结果。如果结果是一个error时,它就知道数据还没有准备好,于是它可以再次发送read操作。一旦内核中的数据准备好了,并且又再次收到了用户线程的请求,那么它马上就将数据拷贝到了用户线程,然后返回。所以事实上,在非阻塞IO模型中,用户线程需要不断地询问内核数据是否就绪,也就说非阻塞IO不会交出CPU,而会一直占用CPU。典型的非阻塞IO模型一般如下:
while(true){ data = socket.read(); if(data!= error){ 处理数据 break; } }
但是对于非阻塞IO就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,在while循环中需要不断地去询问内核数据是否就绪,这样会导致CPU占用率非常高,因此一般情况下很少使用while循环这种方式来读取数据。
多路复用 IO模型
多路复用IO模型是目前使用得比较多的模型。 Java NIO实际上就是多路复用IO 。在多路复用IO模型中,会有一个线程不断去 轮询 多个socket的状态,只有当socket真正有读写事件时,才真正调用实际的IO读写操作。因为在多路复用IO模型中,只需要使用一个线程就可以管理多个socket,系统不需要建立新的进程或者线程,也不必维护这些线程和进程,并且只有在真正有socket读写事件进行时,才会使用IO资源,所以它大大减少了资源占用。在Java NIO中,是通过selector.select()去查询每个通道是否有到达事件,如果没有事件,则一直阻塞在那里,因此这种方式会导致用户线程的阻塞。多路复用IO模式,通过一个线程就可以管理多个socket,只有当socket真正有读写事件发生才会占用资源来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。因此,多路复用IO比较适合连接数比较多的情况。 另外多路复用IO为何比非阻塞IO模型的效率高是因为在非阻塞IO中,不断地询问socket状态时通过用户线程去进行的,而在多路复用IO中,轮询每个socket状态是内核在进行的,这个效率要比用户线程要高的多。 不过要注意的是,多路复用IO模型是通过轮询的方式来检测是否有事件到达,并且对到达的事件逐一进行响应。因此对于多路复用IO模型来说,一旦事件响应体很大,那么就会导致后续的事件迟迟得不到处理,并且会影响新的事件轮询。
NIO主要有三大核心部分: Channel (通道), Buffer (缓冲区), Selector。传统IO基于字节流和字符流进行操作,而NIO基于Channel和Buffer(缓冲区)进行操作,数据总是从通道读取到缓冲区中,或者从缓冲区写入到通道中。Selector(选择区)用于监听多个通道的事件(比如:连接打开,数据到达)。因此,单个线程可以监听多个数据通道。
架构图

(比如聊天室这种数据量比较小的socket 比较适合,数据响应体比较大的P2P这种不适合)
首先说一下Channel,国内大多翻译成“通道”。Channel和IO中的Stream(流)是差不多一个等级的。只不过Stream是单向的,譬如:InputStream, OutputStream,而Channel是双向的,既可以用来进行读操作,又可以用来进行写操作。 NIO中的Channel的主要实现有: 1. FileChannel 2. DatagramChannel 3. SocketChannel 4. ServerSocketChannel 这里看名字就可以猜出个所以然来:分别可以对应文件IO、UDP和TCP(Server和Client)。下面演示的案例基本上就是围绕这4个类型的Channel进行陈述的。
Buffer,故名思意,缓冲区,实际上是一个容器,是一个连续数组。Channel提供从文件、网络读取数据的渠道,但是读取或写入的数据都必须经由Buffer。从一个客户端向服务端发送数据,然后服务端接收数据的过程。客户端发送数据时,必须先将数据存入Buffer中,然后将Buffer中的内容写入通道。服务端这边接收数据必须通过Channel将数据读入到Buffer中,然后再从Buffer中取出数据来处理。 在NIO中,Buffer是一个顶层父类,它是一个抽象类,常用的Buffer的子类有:ByteBuffer、IntBuffer、 CharBuffer、 LongBuffer、 DoubleBuffer、FloatBuffer、ShortBuffer。
Selector类是NIO的核心类,Selector能够检测多个注册的通道上是否有事件发生,如果有事件发生,便获取事件然后针对每个事件进行相应的响应处理。这样一来,只是用一个单线程就可以管理多个通道,也就是管理多个连接。这样使得只有在连接真正有读写事件发生时,才会调用函数来进行读写,就大大地减少了系统开销,并且不必为每个连接都创建一个线程,不用去维护多个线程,并且避免了多线程之间的上下文切换导致的开销。
信号驱动IO模型
在信号驱动IO模型中,当用户线程发起一个IO请求操作,会给对应的socket注册一个信号函数,然后用户线程会继续执行,当内核数据就绪时会发送一个信号给用户线程,用户线程接收到信号之后,便在信号函数中调用IO读写操作来进行实际的IO请求操作。
异步IO模型
异步IO模型才是最理想的IO模型,在异步IO模型中,当用户线程发起read操作之后,立刻就可以开始去做其它的事。而另一方面,从内核的角度,当它受到一个asynchronous read之后,它会立刻返回,说明read请求已经成功发起了,因此不会对用户线程产生任何block。然后,内核会等待数据准备完成,然后将数据拷贝到用户线程,当这一切都完成之后,内核会给用户线程发送一个信号,告诉它read操作完成了。也就说用户线程完全不需要实际的整个IO操作是如何进行的,只需要先发起一个请求,当接收内核返回的成功信号时表示IO操作已经完成,可以直接去使用数据了。 也就说在异步IO模型中,IO操作的两个阶段都不会阻塞用户线程,这两个阶段都是由内核自动完成,然后发送一个信号告知用户线程操作已完成。用户线程中不需要再次调用IO函数进行具体的读写。这点是和信号驱动模型有所不同的,在信号驱动模型中,当用户线程接收到信号表示数据已经就绪,然后需要用户线程调用IO函数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;而在异步IO模型中,收到信号表示IO操作已经完成,不需要再在用户线程中调用IO函数进行实际的读写操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