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 首页 golang

M:N协程原理与设计

作者:quintonwang,腾讯 TEG 后台开发工程师

出处:

什么是M:N协程?为什么要支持M:N协程?如何设计M:N协程?tRPC-Cpp引入了公司开源组件Flare/fiber作为底层库,本文多角度分析梳理了M:N协程的关键原理和特性。

1 常见线程模型的问题

在高并发编程场景,如互联网后台类业务中,既要保证高性能,也要保持编程的便利性。目前trpc-cpp中支持了2类模型:线程模型、N:1协程。

线程是操作系统的最小调度单元,可以通过系统调用挂起,也可能被操作系统随时抢占打断。以下是常见的各种线程并发模型。

为了支持高并发,多路复用(Window/IOCP,Linux/epoll等)是必须的手段。线程数量过多,会极大地降低系统性能。为此,trpc-cpp中实现了其中2种并发模型,都采取了“有限线程”+“多路复用”的方案。

1.1. IO/Handle分离:方案11

这也是很常见的线程模型,在Thrift、Tars等RPC框架中都有实现。关键特征即在于IO、Handle线程独立,通过队列通信。

  • 优点:
    • 各个Handle线程很自然地达到负载均衡。
    • 各个任务天然隔离,适应任意类型的业务:IO-Bound、CPU-Bound等。
  • 缺点:
    • 一个请求/回复,至少经过2个线程,会引入额外的调度延迟,在低延迟业务中有所不足。IO/Handle之间的通知机制需要良好设计,避免过多唤醒的系统调用。
    • 在高并发时,IO/Handle之间的全局队列需要良好的设计,否则可能成为系统瓶颈。
    • 由于Handle中提供了Promise/Future风格接口,此处需要额外注意continuation的运行线程控制,另外也需要考虑到CPU-Bound或者阻塞逻辑对continuation的影响,否则业务编程困难。
    • 在部分业务场景,合适的IO/Handle线程数量比例难以估算,配置困难。

1.2. IO/Handle合并:方案9

这种线程模型,和传统的高性能框架比较相似,如Nginx、Seastar等,关键特征在于各个工作线程独立运行,消除竞争,追求极致效率。

  • 优点:
    • 架构简洁可靠:全异步方案,逻辑统一,易于理解。
    • 对于NUMA架构天然适配。
    • 一个请求/回复,只在一个线程处理,对于低延迟业务友好。
    • 可以做到无锁编程。
  • 缺点:
    • 不允许阻塞代码,否则可能引起问题,所以对于业务开发门槛稍高。对于CPU-Bound业务同样不合适。
    • 同一个线程中的各个任务容易互相干扰。

1.3. N:1协程

N:1协程也即在多个协程协作运行在一个系统线程上,当然系统线程可以有多个。基于封装层次,分为:非hook、部分hook、全面hook。 目前常见的C++协程实现都是这种,如libco,spp协程等。

trpc-cpp在上述IO/Handle分离线程模型的Handle线程中支持N:1协程的子模式。协程库实现来自spp框架,是部分hook,也即网络相关的系统调用。默认是没有开启的,需要用户主动调用spp提供的网络接口。

这个方案很大的优点是,可以完全无锁编写同步风格代码,对于普通的互联网后台业务(IO-Bound型)编程是很友好的。

但是也有一个明显的缺点,各个线程之间无法均衡任务,导致一个线程中的某个协程运行过久,会影响到本线程的其他协程,也即不适合CPU-Bound型业务。这与上述IO/Handle合并模式相似。

2 M:N协程设计

2.1. Flare/fiber简介

为了综合上述各种方案的优缺点,也即兼顾易用性和实用性,取得一种折中平衡的效果,我们可以考虑在协程中引入“Work-Stealing”机制,也即M:N协程(M个用户协程对应N个系统线程,为了区别于上述的N:1协程)。

凡事有利弊,引入了线程之间的竞争,导致理论上的极限性能会不如上述两种无竞争的模型。不过通过精心的设计,可以做到利远大于弊。这体现了一种设计上的权衡。而Golang/goroutine、brpc/bthread、libgo正是类似的思想。

Flare/fiber是公司内部开源协同的M:N协程库,从设计到实现,都体现了独特的思考。主要特性如下:

  • 多个线程间竞争共享fiber队列,在精心设计下可以达到较低的调度延迟。目前调度组大小(组内线程数)限定为8~15之间。
  • 为了减少竞争,提升多核扩展性,设计了多调度组机制,调度组个数以及大小可以配置。
  • 为了减少极端情况下的不均衡性,调度组间支持fiber窃取:分为NUMA Node内组间窃取,跨NUMA Node组间窃取,并支持分别设置窃取系数,以控制窃取倾向策略。
  • 完善的同步原语。
  • 与pthread良好的互操作性。
  • 支持Future风格API。

trpc-cpp基于开源协同的精神,引入fiber作为底层的M:N协程库。以下对其关键设计和实现做一些分析。

2.2. 运行框架

  • 为了适应NUMA架构,flare/fiber支持多个调度组(SchedulingGroup)。图中最左边的组显示了完整的运行调用关系。其他的组有所简化,为了展示组间的fiber窃取(Work-Stealing)。
  • 图中数量确定的组件:Main Thread(全局唯一),master fiber(FiberWorker内唯一),RunQueue(SchedulingGroup内唯一),TimerWorker(SchedulingGroup内唯一)。其他组件数量都只是示意(可配置或者动态改变)。

2.3. 调度组

为了更好地适配NUMA架构,fiber支持调度组。调度组和Node的对应比例为N:1。如果为UMA/SMP架构,或者设置为对NUMA不感知,那么相当于全局只有1个Node。

一个调度组包含:

  • 一个数据结构RunQueue:有界无锁队列,用来存放所有待运行(Ready)的fiber。
  • 一组线程FiberWorker:从RunQueue中获取fiber执行。
  • 一个线程TimerWorker:按需生产定时任务的fiber。

2.4. fiber调度

fiber有4种状态,其转换关系如下:

上图中的Waitable是fiber环境的同步原语(见后文介绍),其实现是一个侵入式的双向链表,用于挂载阻塞的fiber。

一个fiber用FiberEntity表示,内存空间布局如下:

 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  <- Stack bottom
| fiber control block      |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  <- 512 byte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<- (Used stack space)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  <- Stack top.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  <- (Unused stack space)
| ...                      |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  <- Stack limit
| guard page (opt)         |  <- (User fiber only)
+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+  <- Stack limit + PAGE_SIZE  

Stack Limit即协程栈大小,可由用户指定。

fiber支持gdb调试插件,为了枚举fiber,采用暴力线性搜索内存空间的策略。此结构会对齐1MB内存边界分配,以减小插件搜索地址空间。fiber启动后其栈底(高地址,也即FiberEntity的起始地址)会存放fiber ID和预设的MagicNumber,便于gdb插件识别。栈底+512B处,存放fiber的调用栈,阻塞的fiber则还包含其CPU相关寄存器状态。

2.5. FiberWorker工作流程

任务调度主要是针对RunQueue(待运行队列)的生产和消费,这种场景我们通常会想到使用条件变量等方式。但是这里有如下考虑:

  • 条件变量则避免不了一个组内的全局锁,会存在较高的竞争,而且RunQueue的无锁设计也没有意义了(当然这里是反果为因了)。
  • 过多地系统调用(唤醒/睡眠),会极大地影响性能。如果完全轮询(类似DPDK),确实可以做到低延迟,但是太过浪费系统资源。

于是,fiber采用了一种折中平衡策略,用至多2个线程并行轮询(Spinning,一次最多10000个CPU周期)。

  • 在获取fiber时,如果取到fiber则直接运行。如果没取到fiber并且轮询线程不足2个,则进入轮询状态。
  • 如果一个轮询线程能取到fiber,则在运行此fiber之前,唤醒另外一个线程。轮询超时则睡眠。
  • 在生产fiber时,如果存在轮询线程,则直接让他退出轮询去取fiber。否则唤醒一个线程。

当然,在上述选取轮询线程/睡眠线程中,都按照固定编号排序,选择第一个(LSB)可选项。这是由于多个fiber很可能是协作式任务,将他们集中在固定的线程上运行(FiberWorker可以配置绑核,而且操作系统也会更倾向把相同的线程运行在固定的CPU),会提高CPU Cache的热度。

2.6. fiber窃取

如果fiber创建属性指定不允许窃取,那么fiber只会在初始的调度组内执行,否则可能由其他组窃取。按照性能的不同,窃取分为两种:

  • NUMA Node内:性能与正常调度相同。纯粹为了平衡组间负载,默认开启。
  • NUMA Node间:性能较差。默认不开启。

不论是组内还是组间,其原理是一样的,只是工作线程acquire的目标RunQueue不同而已。而且其算法也相同,只是窃取频率系数不同,可以参数指定。其算法不复杂,与步长算法类似,这里略过。

2.7. 定时器

TimerWorker是一个独立的系统线程,支持两种定时任务:

  • 一次触发
  • 周期触发

每个FiberWorker维护一个thread_local的定时器数组。每个定时器对应一个uint64的ID,也即Entry对象地址。

TimerWorker中维护一个定时器的优先级队列。循环读取各个FiberWorker的数组并加入优先级队列。然后按照当前时刻依次执行。然后睡眠(阻塞在条件变量)到下一个定时器超时。

  • 添加定时器:创建定时器对象,标记启用,并放在thread_local数组,更新最早超时时间。如果FiberWorker正在睡眠,则通知唤醒。
  • 删除定时器:直接把启动标记清除即可。

通常来说,定时器的到期回调会启动一个fiber来执行真正的任务。不过并非必须。

这里之所以采用一个单独的系统线程来实现定时器,一方面是保持FiberWorker的纯粹性,一方面也避免了阻塞操作长期占用一个FiberWorker线程。

2.8. 上下文切换

不论是线程/fiber,其运行机制是相似的,只不过线程的上下文切换由系统调用/操作系统抢占触发,而fiber由其主动触发。

上下文切换,也即保存原执行逻辑的运行环境,并恢复目的执行逻辑的运行环境。而运行环境通常包括:CPU(寄存器:IP + Flags + Callee-Saved)+ 内存(栈:BP + SP)。

这部分工作,目前可以采用成熟的开源库实现,如 glibc/ucontext,boost::context 等。fiber基于boost::context定制化实现。

下图是其在内存层面的视角:

下图是其在执行过程方面的视角(示例):

为了方便管理/编码,把原始线程(FiberWorker)也用fiber表示,称作master fiber,只不过其运行环境就是操作系统分配的线程栈,于是不需要为其分配额外的内存保存其运行环境。

master fiber不参与调度(也即从不入队),每个FiberWorker维护一个threal_local对象,其进出口也即对应到前述代码行:fiber→Resume()。

3 fiber与线程的互操作性

3.1. 同步原语

在更高的层次看,fiber和线程其实是类似的,所以fiber也提供了一套同步原语:Mutex,ConditionVariable,Latch。另外还有:FiberLocal,this_fiber等。

一段代码在fiber和线程中运行的区别,也正是上述这些。为了明确概念,阻塞分为2种:线程阻塞,fiber阻塞。

特别注意下列事项:

  • 由于FiberWorker个数有限,如果大量fiber线程阻塞、或者长时间运行,会导致其他fiber响应缓慢。
  • 线程mutex(std::mutex)要求在同一个线程中加锁、解锁,否则为未定义行为。在fiber中对线程mutex加锁后,不能触发fiber阻塞,否则可能由于fiber调度到其他FiberWorker运行导致未定义行为。

3.2. Promise/Future

严格来说,Promise/Future只是一种接口封装风格,与fiber等运行模型是无关的。不过在flare/fiber中,提供了一种良好的实现并与fiber很好的配合起来。

Promise/Future的实现没有实现任何阻塞接口,对于用户来说,最重要的接口即为:Promise<T…>::SetValue(T&&…) 以及 Future<T…>::Then(F&&)。

Promise/Future本身是线程安全的,也是fiber安全的,不过在编码时,要额外注意continuation的运行环境。取决于生产端(Promise.SetValue)和消费端(Future.Then)的时机,后来者会直接运行continuation。也即如果生产端和消费端运行在不同环境,那么continuation可能运行在其中任意一个。这个问题在链式调用中,可能更加复杂。在了解清楚原理之后,有几种方式可以“简单地”保持“正确性”(但不意味着只能这样用):

  • 保证continuation代码不依赖特定的运行环境
  • 生产端和消费端始终在同一种环境(相对概念)中使用:
    • 在同一个fiber:实践中很少使用
    • 在同一个线程:实践中往往依赖于事件循环的线程运行模型,如seastar等
    • 跨fiber:注意fiber安全
    • 跨线程:注意线程安全
  • 跨环境简单传值:不使用continuation,而是同步等待结果,然后继续执行后续逻辑。请见下。

3.3. 传值

如果需要获取Future的值,提供额外的工具函数实现。针对fiber和线程环境,分别提供了不同版本。其中分别用了fiber和线程的同步原语实现。

这样的设计就可以做到fiber和线程之间的互相传值。这段代码展示了从线程向fiber传值,其他传值(fiber->fiber,线程->线程,fiber->线程)也是类似:

 void EchoServiceImpl::Echo(...) {
  Promise<int, std::string> p;
  auto future = p.GetFuture();
 
  auto http_cb = [p = std::move(p)] (int status, std::string body) mutable {
    p.SetValue(status, std::move(body));
  };
  // 回调函数运行在外部线程中
  AsyncHttpGet(req.uri(), std::move(http_cb));
 
 // 在fiber中同步等待,不阻塞底层线程,只是挂起本fiber,由上述回调唤醒
  auto&& [status, body] = BlockingGet(&future);
  if (status != 200) {
    FLARE_LOG_WARNING("HTTP request failed with status {}.", status);
  } else {
    FLARE_LOG_INFO("Received HTTP response: {}", body);
  }
}  

3.4. 执行流工具

Promise/Future的强大性,体现在链式调用。通过组合操作,可以表达出很多常用的并联、串联逻辑,也称作执行流。

已经提供了一些常用的执行流工具,用户也可以自行实现其他的工具:

  • Split
  • WhenAll
  • WhenAny
  • Repeat
  • RepeatIf

4 性能与思考

4.1. 性能测试

性能包含多种指标,如吞吐量(QPS)、平均延迟、尾延迟(P99/P999)、最小延迟、最大延迟等。

不同的业务场景,对于性能的评价可能是不同的。以通常的互联网后台系统而言,我们往往最关注的是:吞吐量、平均延迟、尾延迟。

M:N的设计初衷,即在于,引入线程竞争,适度牺牲性能,换取业务实用性。而其实用性最主要体现在,对长尾请求的抗干扰性。此外,和N:1协程一样,同步编程范式也极大地提高了易用性。

为了衡量fiber的性能,我们分别进行了如下测试:

  • 尾延迟测试:和其他线程模型对比,观察的长尾请求的抗干扰性。
  • 多核测试:观察不同CPU核数情况下的性能表现。
  • NUMA测试:测试是否感知NUMA、是否分调度组,对性能的影响。

测试结果表明,M:N的各种优缺点都是完全符合设计预期的。而测试数据比较繁杂,就不做具体展示了。

4.2. 其他思考

  • 在高并发编程场景,为了保证性能,非阻塞是必须的手段,但是归根到底,还是多路复用,也即依赖内核。在用户层能做的,通常表现为各种接口风格,却并非影响性能的关键。
  • 前述的多种模型,其实是各有特点,并非一定有高低之分,运行场景也很重要:
    • 设计优良的N:1协程(boost::fiber,当然也支持M:N协程)和多线程reactor(如seastar)在IO-Bound型业务应该具有比较明显的性能优势。
    • reactor+线程池(如boost::asio),和M:N协程(brpc,flare/fiber)牺牲了一些性能,但是具有更广泛地适应性。
  • 对于用户编程的便利性而言,其实最重要的是有一个统一的生态,各种库能够在统一的逻辑下互相调用。由于C++的多种编程范式和历史原因,缺少易用统一的生态,甚至没有任何网络标准库,导致各自造轮子互不兼容,这是C++目前最大的问题了。

作者:quintonwang,腾讯 TEG 后台开发工程师

出处:

文章来源:智云一二三科技

文章标题:M:N协程原理与设计

文章地址:https://www.zhihuclub.com/99088.shtml

关于作者: 智云科技

热门文章

网站地图